【公仪休不受鱼】“公仪休不受鱼”是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的一个历史典故,讲述了战国时期鲁国大夫公仪休拒绝接受他人赠送的鱼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公仪休清正廉洁、自律自持的品格,也反映了古代士大夫对道德操守的重视。
一、故事背景
公仪休是春秋末期鲁国的一位贤臣,以清廉著称。有一次,有人送给他一条鱼,他却坚决拒绝接受,并解释说:“如果我接受了这条鱼,就会因为贪图小利而失去公正的立场,最终可能因此被罢免官职。”他的这一行为,展现了他对权力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二、核心思想总结
项目 | 内容 |
故事来源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
主人公 | 公仪休(鲁国大夫) |
核心事件 | 拒绝接受他人送的鱼 |
行为动机 | 防止因私利影响公正执法 |
道德启示 | 廉洁自律、不因小失大 |
现实意义 | 强调官员应坚守原则,拒腐防变 |
三、现实意义与启发
“公仪休不受鱼”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前,但其精神内核在今天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
- 权力不能滥用:一旦接受利益,就可能丧失独立判断的能力。
- 廉洁是底线:无论身处何位,都应保持清白,不为外物所动。
- 小节不可轻视:看似微不足道的“一条鱼”,也可能成为腐败的开端。
四、结语
“公仪休不受鱼”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拒绝礼物的故事,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在于懂得放弃,而不是一味追求。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