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魃为虐故事来源是什么】“旱魃为虐”这一成语,常用来形容大旱之年,灾祸连连,百姓受苦。但其背后其实有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源自中国古代的典籍和传说。以下是对“旱魃为虐”故事来源的详细总结。
一、故事来源总结
“旱魃为虐”最早出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旱魃为虐,如惔如焚。”这里的“旱魃”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兽或神灵,能引发大旱,造成灾难。在后世的文献中,“旱魃”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神话色彩,成为干旱的象征。
根据《山海经》等古籍记载,旱魃原是黄帝的女儿,因某种原因被贬入人间,化为旱神,专司干旱之灾。她出现时,大地干裂,庄稼枯死,百姓流离失所,因此被称为“旱魃为虐”。
此外,在民间传说中,旱魃的形象也多变,有时是女子,有时是怪物,甚至有人认为她是女娲的化身,因某种原因导致人间大旱。
二、故事来源一览表
项目 | 内容 |
成语出处 |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
意思 | “旱魃”指引起大旱的神怪;“为虐”意为作恶、带来灾害 |
故事来源 | 古代神话与传说,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文献 |
旱魃身份 | 黄帝之女(部分传说)或女娲化身(民间说法) |
功能 | 引发大旱,造成自然灾害 |
文化影响 | 后世用于形容天灾人祸,也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描述严重干旱或社会动荡时期 |
三、结语
“旱魃为虐”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承载着中国古代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对灾难的敬畏。它反映了古人对天地自然的信仰,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思考。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其含义,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