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白雪什么意思】“阳春白雪”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高雅、不通俗的艺术作品或文化形式。它原本是古代楚国的两首高雅乐曲,后来被用来比喻高深、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与“下里巴人”形成对比。
一、基本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阳春白雪 |
拼音 | yáng chūn bái xuě |
出处 | 《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后引申为“阳春白雪” |
释义 | 原指战国时期楚国的两首高雅乐曲,后泛指高雅、不通俗的艺术作品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文艺作品、音乐、诗歌等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但难以被大众理解的内容 |
近义词 | 高山流水、雅俗共赏(较少) |
反义词 | 下里巴人、通俗易懂 |
二、详细说明
“阳春白雪”最早出自《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其中提到楚王问宋玉:“先生其有志乎?”宋玉回答:“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夫‘阳春’、‘白雪’,天地之间,严气正,万物枯落,而独此草木,荣而不凋。”这段话原意是指在寒冷季节中依然盛开的植物,象征着坚韧和高洁。后人将“阳春白雪”引申为高雅的艺术作品,强调其超凡脱俗、难以被大众接受的特点。
在现代语境中,“阳春白雪”多用于形容那些艺术性极强、但因内容深奥或风格独特而受众有限的作品,如古典音乐、诗词、书法、绘画等。与之相对的是“下里巴人”,指的是通俗、贴近大众生活的艺术形式。
三、使用示例
- 他的小说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堪称“阳春白雪”。
- 虽然这幅画技艺精湛,但因为太过抽象,被认为是“阳春白雪”之作。
- 在当代社会,很多传统艺术逐渐被“阳春白雪”化,远离了普通观众。
四、总结
“阳春白雪”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它代表着高雅、精致、不随波逐流的艺术追求。虽然“阳春白雪”往往意味着小众,但它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在欣赏艺术时,我们既要尊重“阳春白雪”的高度,也要关注“下里巴人”的普及性,才能实现文化的多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