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杵磨成针文言文】“铁杵磨成针”是一则广为流传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出自《方舆胜览》。它讲述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因贪玩而逃学,遇到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杵,便问其原因,老妇人回答:“我要把它磨成绣花针。”这句话让李白深受启发,从此发奋读书,最终成为一代诗仙。
这则故事寓意深刻,强调了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也体现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下面是对该文言文内容的总结与分析:
一、原文简介
原文如下(略有改编):
> 李白少时,好学不倦。一日,出游未归,母问曰:“儿何往?”对曰:“观溪上磨铁杵者。”母曰:“何用?”曰:“欲作针。”母曰:“女能成针乎?”曰:“能。”母曰:“然则汝亦可成才。”遂归,勤学不辍,终成大器。
二、
| 项目 | 内容 |
| 故事来源 | 《方舆胜览》 |
| 主要人物 | 李白、母亲、磨铁杵的老妇人 |
| 故事背景 | 李白年少时贪玩,逃学外出 |
| 关键情节 | 看到老妇人磨铁杵,询问后得知其目的 |
| 寓意 | 坚持不懈、努力终有回报 |
| 启示 | 学习贵在坚持,不要轻易放弃 |
| 文化影响 | 成为激励后人勤奋学习的经典典故 |
三、语言风格与特点
1. 简洁明了:全文语言简练,没有过多修饰,直接表达核心思想。
2. 寓意深远:通过一个日常场景传达深刻的哲理。
3. 象征手法:用“铁杵磨成针”象征毅力和决心。
4. 教育意义:常被用于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培养坚韧品格。
四、现代应用
在当代社会,“铁杵磨成针”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通过长期努力,最终实现目标的过程。无论是学业、事业还是个人成长,这种精神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结语
“铁杵磨成针”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提醒我们: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日复一日的努力与坚持。正如那句古语所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