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妥玛式拼音法】“威妥玛式拼音法”是19世纪中叶由英国人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提出的一种汉语拼音系统,主要用于英文中对汉字的音译。该系统在当时广泛应用于西方对中国语言的研究和教学中,尤其在传教士和外交人员之间较为流行。虽然随着现代汉语拼音的普及,威妥玛式拼音已逐渐被取代,但其历史价值和影响仍不可忽视。
一、威妥玛式拼音法概述
威妥玛式拼音法是一种基于拉丁字母的注音系统,旨在用英语发音习惯来拼写汉语普通话。它与后来的汉语拼音(如拼音方案)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声调标记、辅音和元音的拼写方式上。该系统以《威妥玛拼音》为名,最初用于帮助外国人学习中文发音,尤其适用于北京话。
二、威妥玛式拼音法的特点
| 特点 | 说明 |
| 拼写方式 | 基于拉丁字母,部分字母组合表示特定发音 |
| 声调表示 | 使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声调(如1、2、3、4) |
| 常见用途 | 多用于早期的汉英词典、教材和文献中 |
| 与现代拼音区别 | 声母和韵母拼写方式不同,如“zh”在威妥玛中写作“ch” |
三、威妥玛式拼音法的历史背景
威妥玛式拼音法起源于19世纪中期,当时中国正处于与西方国家频繁接触的时期。作为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为了便于外国人学习中文,编写了这套拼音系统。他的著作《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汉英词典》)中详细介绍了这套拼音法,成为当时最权威的参考书之一。
该系统在清末民初时期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外国驻华机构、教会学校和学术研究中。然而,随着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的正式推行,威妥玛式拼音逐渐被官方标准拼音所替代。
四、威妥玛式拼音法与现代拼音的对比
| 项目 | 威妥玛式拼音 | 现代汉语拼音 |
| 声调表示 | 数字或符号(如1、2、3、4) | 音调符号(如ā、á、ǎ、à) |
| 声母 | 如:ch, sh, zh | 如:zh, ch, sh |
| 韵母 | 如:i, u, ü | 如:i, u, ü |
| 适用范围 | 主要用于早期汉英词典 | 通用标准拼音,广泛用于教育和国际交流 |
五、威妥玛式拼音法的意义与影响
尽管威妥玛式拼音法已不再是主流,但它在汉语国际传播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最早尝试将汉语标准化为拼音系统的尝试之一,为后来的拼音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许多老一辈学者和海外华人仍保留使用这一拼音法的习惯,尤其在一些历史文献和旧版词典中仍然可见。
总结
威妥玛式拼音法是19世纪英国人威妥玛为帮助外国人学习中文而设计的一套拼音系统。虽然它已被现代汉语拼音所取代,但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了解威妥玛式拼音不仅有助于理解早期汉语研究的发展,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拼音的演变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