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教案】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故事类活动是激发幼儿兴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小猴子下山》是一则富有童趣和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述了小猴子在下山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动物和植物,并因贪心而最终一无所获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可以让幼儿明白做事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以下是对《小猴子下山》这一教学活动的总结与分析,结合教学目标、内容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整理。
一、教学
| 教学模块 | 内容说明 |
| 教学主题 | 小猴子下山 |
| 教学对象 | 幼儿园中班或大班学生 |
| 教学目标 | 1. 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的情感变化。 2. 学会用简单的语言复述故事。 3. 培养幼儿专注力和思考能力。 4. 明白“做事要专心”的道理。 |
| 教学重点 | 理解故事内容,体会小猴子的行为及其后果。 |
| 教学难点 | 引导幼儿理解“三心二意”的负面影响。 |
| 教学准备 | 故事图片、角色头饰、多媒体课件、相关教具等。 |
| 教学过程 | 导入→讲述故事→互动讨论→角色扮演→总结延伸 |
二、教学过程简述
1. 导入环节
通过提问“你有没有做过一件没做完的事情?”引出话题,激发幼儿兴趣。
2. 讲述故事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配合图片展示,帮助幼儿建立画面感。
3. 互动讨论
提问:“小猴子为什么最后什么也没得到?”引导幼儿思考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4. 角色扮演
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增强参与感和理解力。
5. 总结延伸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强调“专心做事”的重要性。
三、教学反思与建议
- 优点:故事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容易引起共鸣;互动环节设计合理,能调动课堂气氛。
- 不足:部分幼儿对故事的理解较浅,需要教师多引导。
- 改进建议:可加入更多情景模拟,让幼儿在实践中体会故事内涵。
通过《小猴子下山》这一教学活动,不仅能让幼儿在听故事中获得乐趣,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做人做事的道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