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礽是什么意思】一、
“胤礽”是一个历史人物的名字,他是清朝康熙皇帝的长子,曾被立为皇太子,后因种种原因被废黜。在清代皇室中,“胤”字是康熙皇帝皇子们的共同用字,而“礽”则代表其排行。了解“胤礽”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清代皇室的命名习惯以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名称 | 胤礽 |
| 性别 | 男 |
| 生卒年 | 1674年—1725年 |
| 父亲 |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
| 母亲 | 仁孝皇后(赫舍里氏) |
| 原名 | 玄胤(后改名胤礽) |
| 身份 | 清朝第二位皇太子(第一位为顺治帝之子福全) |
| 在位时间 | 1675年—1708年(首次被立为太子) 1709年—1723年(再次被立为太子) |
| 被废次数 | 两次(1708年、1723年) |
| 结局 | 被幽禁至死 |
| 命名含义 | “胤”为康熙皇子通用字;“礽”意为“继承者”或“继承人” |
| 历史评价 | 才能出众但性格多疑,最终因权力斗争被废 |
三、补充说明
“胤礽”这个名字中的“胤”字,在清朝皇室中是康熙皇帝为其子嗣所统一使用的字,如胤禛(雍正)、胤祺等。而“礽”字较为少见,通常用于表示“继承”之意,因此“胤礽”可理解为“继承皇位的皇子”。
胤礽作为康熙的嫡长子,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深得父亲宠爱,但在政治斗争中逐渐失去信任,最终未能继承皇位,成为清朝历史上一位颇具争议的皇太子。他的命运也反映了清朝皇权更迭中的复杂性与残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