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有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他晚年退居江西上饶期间。全词借登临京口北固亭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英雄人物的缅怀以及自身壮志难酬的感慨。词中融合历史与现实,情感深沉,意境开阔,是辛弃疾词作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篇。
一、
这首词通过描写京口北固亭的景色,引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追忆,尤其是对孙权和刘裕的赞美,借此表达自己对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对当时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不满与愤懑。全词语言凝练,气势恢宏,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主要内容结构表
| 部分 | 内容概要 | 情感表达 |
| 上阕 | 登临北固亭,远望江山,感叹历史变迁 | 感叹时光流逝,怀古之情 |
| 中阕 | 回忆孙权、刘裕等英雄人物,赞颂其雄才大略 | 表达对英雄的敬仰与向往 |
| 下阕 | 联系现实,讽刺当朝统治者无能,表达忧国之思 | 抒发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 |
| 结尾 | 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结 | 表达虽年迈仍愿为国效力的决心 |
三、艺术特色
1. 用典自然:词中引用孙权、刘裕、刘义隆等历史人物,增强词的历史厚重感。
2. 对比鲜明:通过古代英雄与当代庸臣的对比,突出作者的爱国情怀。
3. 语言凝练:用词简练而富有力量,情感充沛,极具感染力。
4. 情景交融: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紧密结合,营造出苍凉雄浑的意境。
四、创作背景
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但始终未能实现理想。此词写于他晚年,此时他已远离前线,赋闲乡间,内心充满失落与不甘。面对山河破碎、国势日衰,他登上北固亭,触景生情,写下此词,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与家国情怀。
五、思想内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仅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充满爱国精神的词作。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以及对自身壮志难酬的感慨。整首词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现实的批判,体现了辛弃疾作为一位爱国词人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词的文学价值或历史背景,可继续深入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