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其三》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七言律诗中的第三首,全诗借古抒怀,通过对王昭君的咏叹,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与对自身命运的感慨。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杜甫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兴亡、个人遭遇的深刻思考。
一、
《咏怀古迹其三》以王昭君为题材,通过描绘她远嫁匈奴的悲惨命运,寄托了诗人对自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诗中既有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也有对现实处境的反思,情感深沉,语言凝练,是杜甫咏史类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二、诗歌解析
| 项目 | 内容 |
| 作者 | 杜甫(唐代) |
| 诗题 | 咏怀古迹其三 |
| 体裁 | 七言律诗 |
| 主题 | 咏史抒怀,借古讽今 |
| 人物 | 王昭君 |
| 背景 | 汉元帝时期,王昭君出塞和亲 |
| 情感基调 | 悲凉、哀婉、感慨 |
| 艺术特色 | 对仗工整,用典自然,情感真挚 |
三、诗句赏析
1.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这两句点明了王昭君的故乡,以雄浑的山川景象衬托出她的出身,也为后文的情感铺垫。
2.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描绘了王昭君远离故土、孤寂终老的悲惨命运,语言简练却极具画面感。
3.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表达了诗人对汉元帝只凭画图识人的讽刺,同时也感叹昭君魂魄无依的凄凉。
4.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结尾点题,将昭君的怨恨化为琵琶声,既是对历史的追忆,也是对现实的感慨。
四、思想内涵
杜甫在诗中借王昭君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与人生际遇。他虽才华横溢,却始终未能得到朝廷重用,正如昭君虽美而不得宠。这种“同病相怜”的情感,使这首诗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五、总结
《咏怀古迹其三》是一首借古抒怀的佳作,通过王昭君的悲剧命运,寄托了诗人对历史、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它不仅是杜甫咏史诗的代表,也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无论从艺术性还是思想性来看,都值得深入研读与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