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古今异义】《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篇著名篇章,讲述了秦朝末年,刘邦与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附近)的一次重要会面。这场宴会表面上是和解的象征,实则暗藏杀机,最终以刘邦脱身、项羽错失良机而告终。在学习这篇古文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词语在古代和现代含义不同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古今异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鸿门宴》中的语言特点,以下是对其中部分常见词语的古今异义总结。
一、
在《鸿门宴》中,许多词语在古代有特定的含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改变。这些变化可能体现在词义扩大、缩小、转移或感情色彩的不同上。掌握这些古今异义词,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古文内容,并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例如,“谢”在古文中常表示“道歉”,而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感谢”;“坐”在古文中可以表示“犯罪”,而在现代则更多指“坐下”。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古人用词的精妙之处。
二、古今异义词表
| 古词 | 古义 | 今义 | 举例 |
| 谢 | 道歉、致歉 | 感谢 | “沛公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樊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
| 坐 | 犯罪、受牵连 | 坐下 |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意为“趁机在座位上攻击刘邦”) |
| 其实 | 它的果实、实际的情况 | 实际上 | “今其智乃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古义为“它的实际情况”) |
| 举 | 攻取、举起 | 举动、行为 |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意为“举起玉玦示意多次”) |
| 置 | 放置、安放 | 摆放、安置 | “置之座上。” |
| 亡 | 逃跑、逃亡 | 死亡、灭亡 |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意为“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大事也是死”) |
| 走 | 跑、逃跑 | 行走 | “项王乃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瞋目而叱之,左右皆靡。于是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默然不应。……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走”在文中为“逃跑”之意) |
| 少 | 稍微、稍微 | 年轻、小 | “少间,又来告曰:‘王许诺。’”(意为“过了一会儿”) |
三、结语
通过对《鸿门宴》中古今异义词的梳理,我们不仅能够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还能感受到古汉语在表达上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在今后的学习中,建议同学们结合上下文进行推理判断,逐步积累文言词汇的演变规律,提高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