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洪水泛滥,九州之地尽为泽国。帝尧忧心黎民,命鲧治水。鲧用障塞之法,徒增其害,九年无功而终。及舜继位,察鲧之失,乃举禹以代之。
禹承父志,深思熟虑,改堵为疏。他披星戴月,踏遍山川,遍访贤士,问计于民。每至险滩恶水,必亲临勘察,不避艰辛。尝三过家门而不入,以示其志坚如磐。
治水之初,禹观水势,因势利导,凿山开道,疏浚河道。其法以疏导为主,辅以筑堤,使洪水循规而行,归于大海。其后,又广修渠堰,灌溉农田,化水患为水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禹之治水,非仅止于平水患,更在于教化民心。他倡导勤劳节俭,劝农桑,兴教化,使民众知礼守信。其德泽深厚,万民称颂,遂成夏朝之基业。
后人赞曰:“禹之功绩,泽被苍生;禹之精神,永垂青史。”至今,禹迹遍布华夏大地,其治水之道,亦为后世所传颂。此乃治国安邦之典范也。
是以,禹之治水,不仅救民于水火,更以身作则,树德立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此篇文言,略述其事,以彰其德,以励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