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溺水安全公约十条】为切实增强群众防溺水意识,提升自救互救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现制定《防溺水安全公约十条》,内容涵盖预防、应对和教育等方面,旨在构建全民参与的防溺水安全防线。
一、
防溺水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重点安全问题之一。由于水域环境复杂、青少年缺乏安全意识、部分成年人应急能力不足,导致溺水事故频发。为此,制定《防溺水安全公约十条》,从源头上减少风险,提高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公约内容包括:不私自下水游泳、不靠近危险水域、不盲目施救、掌握基本自救技能等。通过宣传教育、日常管理、应急演练等多种方式,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溺水工作,营造安全的生活环境。
二、防溺水安全公约十条(表格形式)
序号 | 公约内容 | 内容说明 |
1 | 不私自下水游泳 | 避免在无家长或专业人员看护的情况下进入水域,尤其禁止未成年人单独前往野外水域。 |
2 | 不靠近危险水域 | 如河道、水库、池塘、深水区等,应保持安全距离,避免因滑倒、落水而发生意外。 |
3 | 不擅自组织游泳活动 | 严禁未经批准或无安全保障的集体游泳行为,防止因组织不当引发事故。 |
4 | 掌握基本自救技能 | 学习并掌握浮水、呼救、保持冷静等基本自救方法,提高遇险时的生存几率。 |
5 | 不盲目施救他人 | 发现他人溺水时,应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救援,避免因救人反被淹。 |
6 | 提高警惕性 | 在水域周边活动时,要时刻注意周围环境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撤离。 |
7 | 家长加强监护责任 | 父母或监护人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看护,特别是在节假日、暑假等溺水高发期。 |
8 | 参与防溺水教育 | 积极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防溺水知识讲座、演练等活动,提升安全意识。 |
9 | 配合安全标识管理 | 遵守水域周边设置的安全警示标志,不在禁游区域活动。 |
10 |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 | 各单位、社区应制定防溺水应急预案,定期开展演练,确保事故发生后能快速反应。 |
通过落实《防溺水安全公约十条》,可以有效降低溺水事故发生率,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共建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