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最初指什么】“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用的两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高雅与通俗的艺术风格。这两个词语最早来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音乐文化,后来被广泛用于文学、艺术和思想领域的分类与对比。
一、
“阳春白雪”原意是指一种高雅、复杂的音乐曲目,象征着高深的艺术和思想;而“下里巴人”则原本是一种通俗、大众化的音乐形式,代表了民间的、大众的文化表达。两者在古代是并存的两种音乐风格,后来被引申为对文艺作品或思想观点的分类,即“高雅”与“通俗”的对立。
在现代语境中,“阳春白雪”多用于形容高雅艺术或难懂的思想,“下里巴人”则指通俗易懂、贴近大众的作品或观念。
二、表格对比
项目 | 阳春白雪 | 下里巴人 |
出处 | 战国时期楚国的音乐典故 | 战国时期楚国的音乐典故 |
原意 | 高雅、复杂、不易理解的音乐 | 通俗、大众化、易于接受的音乐 |
象征意义 | 高雅艺术、精英文化 | 大众文化、民间艺术 |
现代用法 | 形容高深难懂的艺术或思想 | 形容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作品 |
文化背景 | 楚地宫廷音乐 | 楚地民间音乐 |
三、延伸说明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最早出现在《对楚王问》中,该文记载了屈原与楚王的一段对话。楚王问屈原为何自己的作品难以被人理解,屈原回答说:“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意思是说,曲调越高雅,能和唱的人就越少。接着,他又提到“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以此比喻高雅与通俗之间的差异。
这不仅是对音乐风格的描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艺术和文化的认知分层。这种分层在后世逐渐演变为对文学、艺术乃至思想领域的分类标准。
四、结语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最初指的是两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分别代表高雅与通俗。它们不仅体现了古代楚国的音乐文化,也成为后世评价艺术作品的重要标准。如今,这两个词已超越音乐范畴,成为衡量艺术与思想深度的常用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