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中的三舍是多少里】“退避三舍”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讲的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城濮之战中为遵守诺言而主动后退三舍的故事。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为了顾全大局或避免冲突而主动让步的行为。
但很多人对“三舍”到底有多大却不太清楚。那么,“退避三舍中的三舍是多少里”呢?下面将从历史背景、古代度量单位和实际换算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答案。
一、历史背景
“退避三舍”最早出现在《左传》中,讲述的是晋文公与楚国作战时,为了兑现战前的承诺(即“退避三舍”),主动后撤了九十里。这个行为不仅体现了晋文公的诚信,也展现了他高超的战略眼光。
二、古代度量单位解析
在古代中国,长度单位有“里”、“舍”等。其中,“舍”是古代的一种距离单位,通常用于描述行军或路程。
- 一舍:根据《周礼》记载,一舍约为三十里。
- 三舍:即三倍于一舍,也就是 90里。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朝代的“里”所代表的实际距离略有不同,但总体上“一舍=30里”是比较通用的说法。
三、实际换算(现代标准)
按照现代的标准换算:
- 1里 ≈ 500米
- 因此,1舍 = 30里 = 15,000米 = 15公里
- 三舍 = 90里 = 45,000米 = 45公里
总结
“退避三舍”中的“三舍”指的是古代行军时的三段路程,每段为一舍,即三十里。因此,三舍总共是 90里,约合 45公里。
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出处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
| 含义 | 为守信或避战而主动后退 |
| 一舍 | 30里 |
| 三舍 | 90里 |
| 现代换算(公里) | 45公里 |
| 历史背景 | 晋文公与楚国城濮之战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退避三舍”不仅仅是一个成语,它背后还蕴含着古代军事智慧和道德观念。了解“三舍”的具体含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一历史典故的文化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