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言危行什么意思】“危言危行”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说话或行为非常正直、严肃,甚至带有一定的警告意味。这个成语在日常使用中有时会被误解为“危险的言论和行为”,但实际上它的含义更偏向于“正直、严谨”的意思。
一、
“危言危行”出自《论语·宪问》:“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意思是说,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君子应敢于直言不讳、行为端正;而在国家混乱时,则应谨慎言行,避免招致祸端。
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个人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应具备的处世态度与道德操守。它不仅包含“言”的方面,也包括“行”的方面,整体上是一种对正直、勇敢、有责任感的人格的赞美。
二、表格展示
| 词语 | 危言危行 |
| 拼音 | wēi yán wēi xíng |
| 出处 | 《论语·宪问》 |
| 含义 | 在国家政治清明时,敢于直言、行为端正;在国家混乱时则谨慎言行。现多用来形容人说话正直、行为端正。 |
| 近义词 | 正言正行、直言不讳、刚正不阿 |
| 反义词 | 奸言巧语、虚伪圆滑、阿谀奉承 |
| 用法 | 多用于褒义,形容人有原则、有担当 |
| 示例 | 他为人正直,常常危言危行,深受同事敬重。 |
三、延伸理解
“危言危行”不仅仅是一个成语,它还蕴含了儒家思想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这一成语被赋予了不同的解读,但其核心始终是强调一个人在面对社会现实时所应持有的道德立场和行为准则。
在现代社会中,“危言危行”可以理解为一种勇于表达真实观点、坚持正义、不随波逐流的精神。这种精神在职场、公共事务乃至个人生活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危言危行”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危险言论和行为”,而是对一种正直、坚定人格的肯定与推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