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漏在下止之在上是谁的名言】“屋漏在下,止之在上”是一句古语,常被引用以强调责任与治理的关系。这句话最早出自《尚书·大禹谟》,是古代儒家经典中的一段话,后来被历代文人学者广泛引用和解读。
一、
“屋漏在下,止之在上”这句话的意思是:房屋如果漏水,问题出在下面(即屋顶或墙壁有漏洞),但要阻止雨水进入,必须从上面(即屋顶)进行修补。引申为:当社会或国家出现弊病时,根源可能在于基层或百姓,但解决这些问题的责任应由上层(如统治者或管理者)承担。
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和“君主责任”的理念,强调统治者应关注民生、治理腐败、防止社会失衡。
二、相关资料整理表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尚书·大禹谟》 |
| 原文 | “若涉春冰,其危至矣。若涉春冰,其危至矣。若涉春冰,其危至矣。若涉春冰,其危至矣。若涉春冰,其危至矣。” (注:原文未直接出现“屋漏在下,止之在上”,此为后世引申之意) |
| 引申含义 | 强调治理者的责任,指出问题虽源于基层,但解决需自上而下 |
| 文化背景 | 儒家思想,强调“仁政”、“德治” |
| 后世引用 | 历代文人、官员常以此警醒自己或他人,注重责任与担当 |
| 现代应用 | 用于比喻政府或组织在面对问题时,应主动承担责任,而非推诿 |
三、结语
“屋漏在下,止之在上”虽然不是一句直接出现在古籍中的完整句子,但其思想内涵深刻,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社会治理的深刻思考。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不应只看到表面现象,更要从源头出发,勇于承担责任,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