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铄是什么意思】“销铄”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语,常见于古代文献或文言文中。它由“销”和“铄”两个字组成,各自有独立含义,组合在一起则形成特定的语义。在现代汉语中,“销铄”使用频率较低,但在文学、历史或古籍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
“销铄”原意为“熔化、消损”,常用于描述物质因高温或腐蚀而逐渐消失的过程。在古代诗词或典籍中,也常用来比喻人的精神、意志或事物的衰败。其用法多见于文言文,现代日常语言中较少使用。
以下是“销铄”的详细解释与用法:
| 词语 | 含义 | 出处/例子 | 用法说明 |
| 销 | 熔化、消除 | 《左传》:“销金以为刃。” | 多用于金属或物质的融化过程 |
| 铄 | 熔化、消损 | 《楚辞·离骚》:“铸鼎象物,百神之所在,山陵之神,莫不皆然,惟人独否?非以铜为体,亦以火为精,故能销铄而变化。” | 常用于形容物体被烧毁或精神被消耗 |
| 销铄 | 熔化、消损 | 《史记·货殖列传》:“销铄者,谓金铁之类,遇火则化。” | 指物质被高温熔化,也可引申为精神或意志的衰退 |
二、具体解释
1. “销”的本义
“销”本义是“熔化”,如金属遇热后变为液态。在古代,常用于描述冶炼、铸造等工艺过程。
2. “铄”的本义
“铄”也有“熔化”的意思,常用于描述金属或物体在高温下被烧毁的状态。此外,“铄”还引申为“明亮”、“光辉”,如“铄石流金”。
3. “销铄”合起来的意思
“销铄”合起来,指的是物质因高温或腐蚀而逐渐消融、消失的过程。在文言文中,也可以用来比喻人的精神、意志被消耗殆尽,或事物逐渐衰败、瓦解。
三、常见用法举例
- 古文例句:
《史记·货殖列传》:“销铄者,谓金铁之类,遇火则化。”
——意思是说,金属类的东西遇到火就会被熔化。
- 文学引用:
在一些古诗中,“销铄”也被用来比喻人的精神被磨灭,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销铄千金,空余旧梦。”
四、现代使用情况
由于“销铄”属于文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除非在文学创作、古籍研究或特定语境中,一般不会直接使用这个词。如果想表达类似意思,可以用“融化”、“消逝”、“衰败”等更通俗的词语代替。
五、总结
“销铄”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语,主要表示物质的熔化或精神的消损。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不多,但在古籍、文学作品或学术研究中仍有其存在的价值。理解这个词有助于更好地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