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赵憙传翻译注释】赵憙是东汉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其事迹被《后汉书》所记载。本文将对《后汉书·赵憙传》进行简要翻译与注释,并以总结加表格的形式呈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人物及其生平。
一、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他出身于一个有声望的家庭,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在汉明帝时期,赵憙因才德兼备而受到朝廷重视,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包括太守、刺史、尚书等。他在任期间,以清正廉洁、公正无私著称,尤其在治理地方时注重民生,深得百姓爱戴。
赵憙一生为官清廉,不谋私利,多次拒绝权贵的拉拢和贿赂,表现出高尚的道德操守。他在处理政务时善于用人,注重选拔贤能,曾多次推荐有才能之人担任要职。他的政绩显著,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与表彰。
此外,赵憙还是一位孝子,对父母极为孝顺,曾在父亲去世后守丧三年,表现出极高的孝道精神。这种品德也影响了他的治国理念,使他更加注重仁政与民本思想。
二、翻译与注释对照表
| 原文 | 翻译 | 注释 |
|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 | 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 | “赵憙”为东汉时期官员;“字伯阳”为其表字;“南阳宛”为地名,即今河南南阳一带。 |
| 少有节操,好学不倦。 | 他年少时就有气节和操守,喜欢学习,从不懈怠。 | “节操”指个人的道德操守;“好学不倦”说明他勤奋好学,坚持不懈。 |
| 明帝时,为郎中,迁谒者。 | 汉明帝时期,他担任郎中,后升任谒者。 | “郎中”为宫廷侍从官;“谒者”为传达诏命的官员,地位较高。 |
| 出为郡太守,政有能名。 | 后来出任郡太守,治理有方,名声远扬。 | “郡太守”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政有能名”表示他治理有成效,受人称赞。 |
| 帝嘉其能,征拜尚书。 | 皇帝赞赏他的能力,召他入朝任尚书。 | “尚书”为中央官职,负责处理政务,地位显赫。 |
| 时有大狱,憙独断之。 | 当时发生重大案件,赵憙独自处理。 | “大狱”指重大刑事案件;“独断之”表明他敢于担当,独立决断。 |
| 时人称其明允。 | 人们称赞他公正无私。 | “明允”意为聪明公正,形容他办案公正、明察秋毫。 |
| 其母病,憙请归养。 | 他母亲生病,赵憙请求回家奉养。 | 表现其孝顺之心,符合儒家孝道观念。 |
| 母卒,服阕,复出仕。 | 母亲去世后,守丧期满,他又重新做官。 | “服阕”指守丧结束;“复出仕”表示他重新参与国家事务。 |
| 时人称其孝行。 | 人们称赞他的孝行。 | 强调赵憙不仅在公务上优秀,在私人品德上也值得称颂。 |
三、结语
赵憙作为东汉时期的杰出官员,以其卓越的才能、清正的操守和深厚的孝道精神,赢得了当时人们的广泛赞誉。他的事迹不仅是个人的荣耀,也为后世树立了为官为民的典范。通过对《后汉书·赵憙传》的翻译与注释,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位历史人物的思想与行为,感受古代士人的风骨与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