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眼不识泰山的典故由来是】“有眼不识泰山”是一句常见的汉语成语,意思是虽然眼睛看得见,却认不出真正有才能或地位高的人。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一则故事,具有深刻的寓意。
一、
“有眼不识泰山”的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与著名将领关羽和刘备有关。据传,在一次军事行动中,刘备为了测试手下将士的忠诚和能力,故意隐藏了自己的身份,伪装成普通士兵。而关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对这位“士兵”态度冷淡,甚至有些轻视。后来真相大白,关羽深感羞愧,感叹自己“有眼不识泰山”。
这个故事流传后,人们用“有眼不识泰山”来形容那些明明有能力识别事物,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认出真正重要人物的人。该成语也常用于自嘲或批评他人缺乏识人之明。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有眼不识泰山 |
| 出处 | 三国时期,关于关羽和刘备的故事 |
| 典故来源 | 刘备伪装身份,关羽误认 |
| 意思 | 虽然有眼睛,却认不出真正有才能或地位高的人 |
| 使用场合 | 自嘲、批评他人识人不明 |
| 延伸意义 | 强调识人的重要性,提醒人们不要以貌取人 |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形容对权威或人才的忽视 |
三、结语
“有眼不识泰山”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成语,更是一种人生智慧的体现。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往往需要深入观察和理解,而不是仅凭表面判断。在现实生活中,学会识人、识事,是我们提升自我、避免错误的重要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