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素有大志原文及翻译】一、文章总结
《班超素有大志》是出自《后汉书·班超传》中的一段记载,讲述了东汉时期著名外交家和军事家班超早年立志报国、不甘平凡的志向与事迹。文章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班超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的远大抱负和非凡胆识,为他后来出使西域、建立功业奠定了基础。
本文不仅体现了班超个人的志向与奋斗精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重视以及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原文与译文的对照,读者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古文的含义,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子也。 | 班超,字仲升,是扶风平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儿子。 |
少有大志,不修细节,常以张骞、苏武自比。 | 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不拘小节,常常以张骞、苏武自比。 |
其兄固,作《汉书》,超尝为兰台令史,后坐事免官。 | 他的哥哥班固,撰写《汉书》,班超曾担任兰台令史,后来因事被免职。 |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养母。 | 家境贫穷,常常替官府抄写文书来赡养母亲。 |
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处世,当效张骞立功异域,安能久事笔砚乎?” | 曾经放下手中的工作,扔下笔感叹道:“大丈夫活在世上,应当像张骞那样在异域立功,怎么能一辈子从事抄写文书呢?” |
左右皆笑之。 | 周围的人都嘲笑他。 |
超曰:“士见危授命,义不苟全。若不遇明王,终老牖下耳。” | 班超说:“士人遇到危险时应挺身而出,不能苟且偷生。如果遇不到贤明的君主,只能终老于家中罢了。” |
后遂弃其业,从军。 | 后来他就放弃了原来的职务,投身军旅。 |
三、内容分析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班超并非出身显赫,但他从小就怀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不愿过平凡的生活,而是渴望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建功立业。这种“不为功名利禄所动,只为天下苍生”的精神,正是古代士人追求的理想境界。
班超的“投笔从戎”之举,在当时看来是一种非常大胆的选择,但也正是这种选择,让他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外交家和军事家,为汉朝开拓了西域的版图,维护了边疆的稳定。
四、结语
“班超素有大志”不仅是对他个人志向的赞美,更是对一种精神的传承。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出身,而在于他的志向和行动。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只要心怀大志,敢于突破自我,就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如需进一步了解班超的生平事迹或相关历史背景,可参考《后汉书》全文或相关历史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