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竿而起什么意思揭竿而起的解释】“揭竿而起”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史记·陈涉世家》:“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原意是砍下树木当作武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比喻人民起来反抗暴政或压迫。后来这个成语多用来形容民众因不满统治者的压迫而发动起义。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揭竿而起 |
拼音 | jiē gān ér qǐ |
出处 | 《史记·陈涉世家》 |
原意 | 砍树为兵器,举竿为旗帜,指农民起义 |
引申义 | 形容人民反抗压迫、发动起义的行为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社会动荡、民众反抗的情景 |
情感色彩 | 中性偏贬(强调反抗) |
二、成语背景故事
“揭竿而起”最早出现在秦末农民起义中。陈胜、吴广因大雨延误了戍边期限,按秦律应被处死。为了活命,他们决定起义。他们砍下树木当作武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号召百姓一起反抗秦朝的暴政。这一事件成为历史上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开始。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历史叙述 | 秦朝暴政引发民怨,最终导致了“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 |
社会评论 | 在民生困苦时,人们往往选择“揭竿而起”来表达不满。 |
文学作品 | 小说中描写了一场“揭竿而起”的革命运动,震撼人心。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成语 |
近义词 | 起义、造反、反抗、武装斗争 |
反义词 | 投降、顺从、妥协、屈服 |
五、总结
“揭竿而起”不仅是一个历史成语,更是一种象征,代表了人民在压迫下的觉醒与反抗精神。它常用于描述社会变革、政治动荡或民众抗争的场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了解这个成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