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自范仲淹的哪首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这句话,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重要思想之一。它体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心系百姓的仁人情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大夫精神的集中体现。
一、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一生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思想在他的代表作《岳阳楼记》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自《岳阳楼记》,意思是:当一个人身居高位、身处朝廷时,应当忧虑百姓的疾苦;而当他在江湖之间、远离朝堂时,则应忧虑国家的安危。这句话强调了士人无论身处何地,都应怀有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
该文不仅是散文名篇,更因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被广泛传颂。文章通过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色,引出对人生境遇与政治抱负的思考,展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岳阳楼记》 |
作者 | 范仲淹 |
原句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出处原文背景 | 本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所作,借景抒情,表达政治抱负。 |
句子含义 | 在高位时要关心百姓,在偏远之地也要关心国家。 |
思想核心 | 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精神。 |
文学价值 | 散文典范,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影响深远。 |
三、结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不仅是一句文学名言,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士人精神的象征。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位置,都应心怀天下,关注民生,承担社会责任。范仲淹的这一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