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贿罪的主体】在刑法中,受贿罪是一种严重侵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廉洁性的犯罪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的规定,受贿罪的主体具有特定性,只有符合法律规定的人员才可能构成该罪。以下是对“受贿罪的主体”相关内容的总结,并以表格形式进行清晰展示。
一、受贿罪主体的法律定义
受贿罪的主体,是指具备刑事责任能力、依法享有国家公职或从事公务的人员,其利用职务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构成受贿罪。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受贿罪的主体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国家工作人员;二是与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实施受贿行为的其他人员。
二、受贿罪主体的具体范围
1. 国家工作人员
包括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如公务员、事业单位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等。
2. 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
这类人员虽不一定是正式编制内的公务员,但因承担了国家赋予的管理职责,也属于受贿罪的主体范围。
3. 与国家工作人员共谋受贿的非国家工作人员
如果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实施受贿行为,且具有共同故意,则可构成受贿罪的共犯。
三、受贿罪主体的认定标准
- 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 在行使国家职权或履行公务过程中;
- 利用职务便利非法收受财物;
- 为他人谋取利益。
四、受贿罪主体分类表
类别 | 定义 | 法律依据 | 举例 |
国家工作人员 | 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 《刑法》第93条 | 县级公务员、国企高管、公立医院院长等 |
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 | 被国家机关或单位委派从事特定管理工作的人员 | 《刑法》第93条 | 国有企业中被委派到下属单位负责财务的人员 |
非国家工作人员(共犯) | 与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实施受贿行为的人员 | 《刑法》第25条 | 与官员合谋收受贿赂的企业负责人 |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受贿罪的主体具有明确的法律界定,主要涵盖国家工作人员及其相关职责人员。对于非国家工作人员而言,若与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实施受贿行为,也可能构成受贿罪的共犯。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对受贿罪主体的准确识别是定罪量刑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