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汉少帝是谁】东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从公元25年到220年,共历十四帝。其中“汉少帝”指的是东汉时期在位时间较短、年幼即位的皇帝。由于东汉后期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多位皇帝年幼登基,导致皇权更迭频繁,政局动荡。
以下是东汉时期被称为“汉少帝”的皇帝及其简要介绍:
一、
东汉共有两位被后世称为“汉少帝”的皇帝,分别是:
1. 汉少帝刘辩(176年-189年)
刘辩是汉灵帝刘宏的长子,于189年继位,年仅14岁。他在位期间,董卓专权,最终被废黜并杀害。
2. 汉少帝刘协(181年-234年)
刘协是汉灵帝次子,原名刘伯仁,后改名刘协。他于189年被董卓拥立为帝,年仅9岁,成为东汉末年的傀儡皇帝,最终禅让曹丕,东汉灭亡。
这两位皇帝均在位时间不长,且均受制于权臣,因此被后人称为“少帝”。
二、表格展示
序号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年龄(即位时) | 备注 |
1 | 刘辩 | 189年 | 14岁 | 被董卓废黜,后遇害 |
2 | 刘协 | 189年-220年 | 9岁 | 东汉末帝,禅让曹丕 |
三、结语
东汉的“汉少帝”并非指某一位特定的皇帝,而是对几位年幼即位、权力受限的皇帝的统称。他们虽名义上为皇帝,实则多为权臣操控的傀儡,反映了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与皇权衰落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