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心知肚明什么意思】“心知肚明”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日常交流中,表示虽然不说出来,但心里明白、清楚事情的真相。这个成语多用于描述一种默契或隐含的理解状态。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心知肚明 |
拼音 | xīn zhī dù míng |
含义 | 虽然没有说出来,但心里很清楚、明白事情的真相。 |
用法 | 多用于口语或书面语,表示对某事的了解是心照不宣的。 |
近义词 | 心领神会、心照不宣、了然于心 |
反义词 | 一无所知、蒙在鼓里、不明所以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解释 |
日常对话 | “他明明知道错了,却装作不知道,大家心里都明白,但谁也没说。” | 表示大家都知道事实,但不说破。 |
工作场合 | “领导虽然没点名批评,但我们心知肚明,这次项目失败的责任在他。” | 表示大家清楚责任归属,但未公开指出。 |
情感关系 | “她一直喜欢他,但他心知肚明,却始终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 | 表示双方都明白彼此的心意,但未明确表达。 |
三、成语来源(简要)
“心知肚明”并非出自古籍典故,而是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的成语。其结构类似“心领神会”,强调内心的明白与理解,而非言语上的表达。
四、常见误区
- 误用为“心知肚明”=“心满意足”:这是错误的,前者强调“明白”,后者强调“满足”。
- 误用为“心知肚明”=“心口不一”:虽然两者都涉及“不说”,但“心知肚明”更偏向“明白”,而“心口不一”则强调“言行不一致”。
五、总结
“心知肚明”是一个表达内心明白但不言说的成语,适用于多种生活和工作场景。它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默契与智慧,也反映了语言表达中“言外之意”的重要性。正确使用这一成语,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沟通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