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民爱物的汉语大词典】“仁民爱物”是一个源自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关爱万物的价值观。在《汉语大词典》中,“仁民爱物”被收录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成语,其含义涵盖了对人的仁爱和对万物的关怀。本文将从词语释义、出处、引申意义及现代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相关内容。
一、词语释义
“仁民爱物”原意是“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爱护万物”。其中,“仁民”指对百姓的仁慈与关怀;“爱物”则强调对自然界万物的尊重与保护。这一理念源于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子、孟子等先贤关于“仁”的论述。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仁民爱物 |
释义 | 对人民怀有仁爱之心,对万物抱有爱护之情。 |
出处 | 源自儒家经典,如《孟子·尽心上》等。 |
引申义 | 强调道德修养与生态意识的结合。 |
二、历史出处与演变
“仁民爱物”最早可追溯至《孟子·尽心上》中的“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虽未直接使用“仁民爱物”,但其思想基础已奠定。后世文人学者在阐述儒家伦理时,逐渐发展出这一表达方式,用以强调道德实践中的全面性与包容性。
时期 | 文献/人物 | 相关内容 |
先秦 | 孟子 | 提出“仁民”与“爱物”的初步思想。 |
宋明 | 程朱理学 | 将“仁民爱物”纳入儒家伦理体系,强调内外兼修。 |
近现代 | 现代学者 | 注重其在生态保护与社会伦理中的现实意义。 |
三、引申意义与现代价值
在现代社会,“仁民爱物”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更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它倡导人类应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自然,同时关注社会公平与人性关怀。这一思想在环保政策、教育理念、社会治理等方面均有体现。
方面 | 应用实例 |
生态保护 | 鼓励可持续发展,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掠夺。 |
社会治理 | 倡导以人为本,关注弱势群体权益。 |
教育理念 | 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与环境意识。 |
四、结语
“仁民爱物”作为《汉语大词典》中收录的重要词语,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中深厚的道德智慧。它不仅是古代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也是当代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指导原则。通过理解与传承这一理念,我们能够更好地构建一个充满仁爱与责任的社会。
总结: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仁民爱物 |
含义 | 对人民的仁爱,对万物的爱护 |
出处 | 儒家经典,如《孟子》 |
引申义 | 道德修养与生态意识的结合 |
现代价值 | 生态保护、社会治理、教育理念的重要参考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仁民爱物”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践行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