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生平事迹】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原名文濬,后改名知行,字行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改革,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陶行知早年接受传统教育,后赴美国留学,学习西方教育理论,回国后投身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他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倡导乡村教育运动,主张教育要面向大众,服务于人民。他在抗战期间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坚持教育救国的理想,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陶行知生平简要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姓名 | 陶行知(原名文濬) |
| 出生日期 | 1891年10月18日 |
| 出生地 | 安徽省歙县 |
| 教育背景 | 早期受传统教育,后赴美留学(哥伦比亚大学) |
| 主要贡献 | 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念;创办晓庄师范学校;推动乡村教育运动 |
| 社会活动 | 抗战期间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支持民主进步力量 |
| 去世时间 | 1946年7月25日 |
| 遗志影响 | 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之父”,其思想至今仍对教育界有重要启示 |
陶行知一生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强调教育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谈理论。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现实意义,在今天依然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他用一生践行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成为一代教育者的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