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理得是什么意思】“心安理得”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内心安定、没有愧疚感的状态。它强调的是人在做事情时,因为行为符合道德或道理,所以内心感到踏实、无愧。
一、
“心安理得”出自《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虽然原文中并未直接出现“心安理得”,但后人常用此词来形容一种内心坦然、无愧于心的状态。这个词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面对外界评价时,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信,因为他的行为是合乎情理的。
在日常生活中,“心安理得”往往用来表达一种自我肯定的态度,表示自己所做的事是正当的,不会因为外界的压力而动摇。它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二、表格展示
| 词语 | 心安理得 |
| 拼音 | xīn ān lǐ dé |
| 出处 | 常见于古籍及现代汉语,非直接出自某一部经典文献 |
| 含义 | 内心安定,无愧于心,行为合理 |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的心理状态,也可作谓语、状语 |
| 近义词 | 问心无愧、无愧于心、心安理得 |
| 反义词 | 痛悔不已、自责不安、内疚难安 |
| 造句示例 | 他做了很多好事,因此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大家的称赞。 |
| 适用场合 | 日常交流、文学作品、心理描写等 |
三、结语
“心安理得”不仅是对行为的评价,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选择和责任时,应坚持自己的原则与良知,做到问心无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安宁与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