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知识 >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翻译

2025-07-05 08:18:58

问题描述: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翻译,快急疯了,求给个思路吧!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05 08:18:58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翻译】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这句话描述了作者在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即农历七月的十五日之后一天)与友人一同乘船游览赤壁的情景。

其中,“壬戌”是干支纪年法中的一年,对应公元1082年;“七月既望”指农历七月十六日,也就是七月十五日之后一天;“苏子”是苏轼的自称;“泛舟”意为划船;“赤壁”则是地名,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境内。

这段文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也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的豁达情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二、翻译对照表

原文 翻译 说明
壬戌之秋 在壬戌年的秋天 “壬戌”为干支纪年,表示公元1082年
七月既望 七月十六日 “既望”指农历每月的十六日,即月圆之后一日
苏子与客 苏轼与他的客人 “苏子”是苏轼的自称,“客”指同行的朋友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乘坐小船在赤壁下面游览 表示他们在赤壁附近泛舟,欣赏自然风光

三、内容补充说明

这段文字虽简短,却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对一次具体出游的记录,更体现了苏轼在贬谪期间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通过描写自然景色,他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历史的追思,这也是《赤壁赋》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重要原因。

此外,文中提到的“赤壁”并非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发生地,而是苏轼所处时代的赤壁,地点在湖北黄州(今黄冈),因此后人称之为“东坡赤壁”。

如需进一步分析《赤壁赋》的全文或探讨其哲学思想,可继续提出相关问题。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