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食肉糜怎么读】“何不食肉糜”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常被用来形容一种脱离实际、不切实际的建议或想法。这句话最早出自《左传》,在历史上曾被用作讽刺统治者不了解百姓疾苦的典故。
一、基本介绍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何不食肉糜 |
| 拼音 | Hé bù shí ròu mí |
| 出处 | 《左传·宣公三年》 |
| 含义 | 原意是“为什么不吃肉粥”,后引申为对现实问题缺乏了解,提出不切实际的建议。 |
| 用法 | 多用于讽刺或批评那些脱离实际、不懂民情的人。 |
二、出处与背景
“何不食肉糜”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三年》中,原文如下:
> “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而下。晋侯惧,而反其国。赵盾曰:‘吾闻之,君子不食嗟来之食,况食肉糜乎?’”
这段话讲的是晋灵公设宴想杀赵盾,但赵盾的侍从提弥明识破阴谋,阻止了他。赵盾因此感慨说:“君子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更何况是肉粥呢?”后来,“何不食肉糜”逐渐演变为一个讽刺性成语,用来批评那些不了解实际情况、只凭想象提出建议的人。
三、现代用法与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何不食肉糜”多用于讽刺那些脱离现实、空谈理论的人。比如,当一个人提出一个不切实际的解决方案时,别人可能会说:“你这是何不食肉糜啊!”表示对其建议的不屑或无奈。
此外,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提醒人们要脚踏实地,关注现实问题,而不是空想。
四、总结
“何不食肉糜”虽然字面意思简单,但背后蕴含着深刻的讽刺意味。它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避免成为“何不食肉糜”的人,而是要以实际行动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空谈理想。
拼音对照表:
| 字 | 拼音 |
| 何 | hé |
| 不 | bù |
| 食 | shí |
| 肉 | ròu |
| 糜 | m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