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湖心亭看雪》是明代文学家张岱的一篇散文,文章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大雪后的湖心亭赏雪的情景,展现了作者孤高自傲、超然物外的个性和对自然之美的深情。
一、原文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翻译
湖心亭看雪(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接连下了三天大雪,湖中的人声和鸟叫声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划着一只小船,裹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天、云、山、水,全都是一片白色。湖上的影子,只有长长的堤岸像一道痕迹,湖心亭像一个点,我的船像一芥草叶,船上的人像几个小点罢了。
到了亭子,有两个人铺着毛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在煮酒。他们看到我,非常高兴地说:“湖中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人呢!”便拉我一起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离开。问他们的姓名,他们是金陵人,来这里做客。等到我下船时,船夫低声说道:“不要说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呢!”
三、与表格对比
| 原文句子 | 翻译 | 理解要点 |
|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 点明时间、地点,为后文作铺垫。 |
|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 连续下了三天大雪,湖中的人声和鸟叫声都消失了。 | 衬托出雪夜的寂静与空旷。 |
|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 |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划着一只小船,裹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 | 展现作者的孤独与执着。 |
|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 天、云、山、水,全都是一片白色。 | 描绘雪后天地一色的壮丽景象。 |
|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湖上的影子,只有长长的堤岸像一道痕迹,湖心亭像一个点,我的船像一芥草叶,船上的人像几个小点罢了。 | 用比喻突出画面的渺小与孤寂。 |
|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 到了亭子,有两个人铺着毛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在煮酒。 | 表现雪夜中偶遇的温暖与惊喜。 |
|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他们看到我,非常高兴地说:“湖中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人呢!” | 表达相遇的意外与喜悦。 |
|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便拉我一起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离开。 | 展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默契。 |
|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问他们的姓名,他们是金陵人,来这里做客。 | 引入人物背景,增强故事性。 |
|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等到我下船时,船夫低声说道:“不要说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呢!” | 以旁观者视角点出“痴”的深意,升华主题。 |
四、文章主旨
《湖心亭看雪》通过描写作者独自在雪夜前往湖心亭赏雪的经历,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孤独的坦然以及对世俗的超脱。文中虽未直接抒情,但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
五、写作特色
- 语言简练:全文不过百余字,却层次分明,意境深远。
- 画面感强:通过视觉描写,营造出一幅清冷孤寂的雪夜图景。
- 情感含蓄:情感表达不直白,而是通过细节和对话来传达。
如需进一步分析文章风格或写作手法,可继续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