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壁上观是什么意思】“作壁上观”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历史典故,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某种情况时,不主动参与、不表态、只在一旁冷眼旁观的状态。这个成语多用于批评那些在关键时刻不愿承担责任、袖手旁观的人。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作壁上观 |
拼音 | zuò bì shàng guān |
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与项羽俱攻秦军,……诸将皆属项羽,唯张良独属汉王。……项王怒,欲杀良,良乃从楚。……韩信亦属项王,未得用。……项王遂入关中,分封诸侯,……而刘邦则作壁上观。” |
释义 | 比喻置身事外,不介入、不表态,只是旁观者。 |
用法 | 多用于贬义,形容人冷漠、不负责任的态度。 |
近义词 | 袖手旁观、隔岸观火、冷眼旁观 |
反义词 | 积极参与、挺身而出、主动介入 |
二、成语来源与背景
“作壁上观”最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讲述的是秦末楚汉相争时期的故事。当时项羽和刘邦共同攻打秦军,但刘邦并没有直接参与战斗,而是选择在旁边观望,等待时机。这种行为被后人称为“作壁上观”,后来引申为对不作为、不表态行为的批评。
三、使用场景
场景 | 示例 |
工作场合 | 在团队讨论中,有人总是不发言,只听别人说,这就是典型的“作壁上观”。 |
社会现象 | 面对社会问题,有些人选择不发声、不行动,只是看热闹,这也是“作壁上观”的表现。 |
家庭关系 | 家庭中有矛盾时,有人不调解、不劝解,只站在一旁看戏,也是“作壁上观”。 |
四、成语启示
“作壁上观”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聪明”的做法,但实际上是一种缺乏责任感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问题时,不应只做旁观者,而应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才能真正推动事情向前发展。
五、总结
“作壁上观”是一个带有明显贬义色彩的成语,强调的是人在面对事件时的冷漠与不作为。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重要决策或集体事务时,应积极参与、勇于担当,而不是只做旁观者。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作壁上观”而导致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