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的成语故事】“完璧归赵”是一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经典成语,讲述的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蔺相如智勇双全、成功护送和氏璧回到赵国的故事。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给原主。
一、故事总结
在战国时期,赵国得到了一块稀世珍宝——和氏璧。秦王听说后,假意以十五座城池为交换,想要得到这块玉。赵王担心秦国不讲信用,但又不敢直接拒绝,于是派蔺相如前往秦国交涉。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发现秦王根本没有交换的意思,便巧妙地利用秦王的贪婪心理,提出先交城池再交玉。秦王虽然不满,但为了不失去面子,只好暂时答应。然而,蔺相如深知秦王不会真的给城,便暗中派人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最终,蔺相如在秦宫中当众揭露了秦王的虚伪,并要求其履行承诺。秦王无可奈何,只得放他回国。蔺相如不仅保住了赵国的珍宝,也维护了国家尊严,因此被赵王封为上卿。
二、关键信息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出处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 成语含义 | 指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给原主 |
| 故事背景 | 战国时期,赵国得和氏璧,秦王欲以城换玉 |
| 主要人物 | 蔺相如、秦王、赵王 |
| 故事发展 | 蔺相如赴秦,机智应对,最终成功将玉送回赵国 |
| 成语寓意 | 强调诚信、智慧与责任感 |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描述归还物品时保持原样,或强调忠诚与担当 |
三、延伸思考
“完璧归赵”不仅是历史典故,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体现了古代士人的智慧与气节,也反映了当时外交斗争的复杂性。今天,在商业往来、人际交往中,“完璧归赵”的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坚守原则与道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