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冰求鲤原文及翻译】“卧冰求鲤”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孝道故事之一,出自《晋书·王祥传》。这个故事讲述了晋代孝子王祥为了满足继母的愿望,寒冬时节在冰面上卧冰求鲤的感人经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孝”与“敬”。
一、故事总结
“卧冰求鲤”讲述的是东晋时期,孝子王祥因继母生病想吃鲤鱼,正值寒冬腊月,江河结冰。王祥不顾严寒,脱衣卧于冰面之上,以体温融化坚冰,最终感动上天,冰下跃出两条鲤鱼,供继母食用。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王祥的孝心,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信仰。
二、原文及翻译对照表
| 原文 | 翻译 |
| 王祥字休征,琅琊人也。 | 王祥,字休征,是琅琊郡的人。 |
| 母亲早亡,父娶后妻,生子览。 | 王祥的母亲早逝,父亲又娶了后妻,生了一个儿子叫王览。 |
| 后妻每使祥扫除,不得食。 | 后妻常常让王祥打扫卫生,不给他饭吃。 |
| 常令其母坐,而自侍粥。 | 常常让他的母亲坐着,自己则去煮粥伺候。 |
| 及母病,欲得鲤鱼。 | 当母亲生病时,想要吃鲤鱼。 |
| 时冬月,冰冻,祥解衣卧冰上。 | 正值冬天,江河结冰,王祥脱下衣服躺在冰面上。 |
| 须臾,冰开,跃出双鲤。 | 不久,冰面裂开,跳出两条鲤鱼。 |
| 后母得之,遂感悔。 | 后母得到了鲤鱼,于是感到后悔和感动。 |
三、文化意义
“卧冰求鲤”不仅是孝道的象征,更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强调“敬老爱幼”的典范。这个故事通过生动的情节,传达了“孝”这一核心价值观,并被历代文人墨客所传颂,成为中华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孝亲故事之一。
四、结语
“卧冰求鲤”虽然带有神话色彩,但其所传达的孝心与奉献精神,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要重视家庭关系,尊重长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