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延残喘是什么意思】“苟延残喘”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极度困苦、濒临死亡或失败的情况下,勉强维持生命或继续存在。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多用于描述人或事物在无望中挣扎的状态。
一、成语解析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苟延残喘 |
| 拼音 | gǒu yán cán chuǎn |
| 出处 | 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苟延岁月,以待天命。”后演化为“苟延残喘”。 |
| 释义 | 苟:勉强;延:延续;残喘:微弱的呼吸。指在极端困境中勉强维持生存。 |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常用于描写人或事物在绝望中挣扎的状态。 |
| 情感色彩 | 贬义 |
| 近义词 | 苟延残生、强颜欢笑、垂死挣扎 |
| 反义词 | 安然无恙、生机勃勃、蓬勃向上 |
二、使用场景举例
| 场景 | 示例句子 |
| 描述一个人病重但仍坚持生活 | 他虽然身患绝症,但仍在医院里苟延残喘,只为多看一眼家人。 |
| 形容一个企业濒临倒闭却仍不放弃 | 公司已经负债累累,只能苟延残喘地维持现状。 |
| 描述一种无力回天的局面 | 城市被战火摧毁,居民只能苟延残喘地活着。 |
三、常见误用与注意事项
1. 不要用于正面情境:该成语带有强烈负面色彩,不适合用于描述积极向上的状态。
2. 避免口语化使用:适合正式场合或书面表达,日常交流中较少使用。
3. 注意语境搭配: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是否恰当,避免误用导致误解。
四、总结
“苟延残喘”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表达了在极度艰难中勉强维持生存的状态。它不仅可用于描述人的处境,也可用于形容组织、国家等的困境。使用时应注意其情感色彩和适用范围,避免误用影响表达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