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翻译出师表】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简洁而深刻地表达了他在动荡年代中选择隐居、不追求功名利禄的态度。然而,他最终仍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投身国家大业,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
以下是对这句话的翻译与解读,并结合《出师表》背景进行总结分析。
一、原文翻译
原文: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翻译:
(我)只想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追求在诸侯之间扬名显达。
二、
这句话出自诸葛亮《出师表》中自述个人经历的部分,反映了他早年隐居隆中时的心境。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但诸葛亮并未急于投身其中,而是选择韬光养晦,等待明主。这种“不求闻达”的态度,体现了一种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
然而,当他遇到刘备后,毅然决定出山辅佐,表现出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精神。因此,“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为后来的“鞠躬尽瘁”埋下伏笔。
三、关键点对比分析表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出处 | 《出师表》——诸葛亮写给刘禅的奏章 |
| 时间背景 | 三国时期,汉室衰微,群雄割据 |
| 作者心境 | 早年隐居隆中,淡泊名利,等待时机 |
| 深层含义 | 表面上是不慕荣华,实则为后来的报国之心做铺垫 |
| 现实意义 | 强调忠诚、责任与担当,而非个人名利 |
| 文化影响 | 成为后世文人处世哲学的重要参考 |
四、结语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不仅是诸葛亮个人人生观的体现,也蕴含着深刻的儒家思想。它告诉我们,在纷乱的时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定,是一种智慧;而在合适的时机,挺身而出、承担使命,则是一种勇气。这种精神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如需进一步探讨《出师表》的历史背景或诸葛亮的政治理念,欢迎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