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原文及翻译】《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段著名篇章,讲述了秦朝末年,项羽与刘邦在鸿门(今陕西临潼附近)的一次重要会面。这次宴会表面上是和解,实则暗藏杀机,最终以刘邦脱身、项羽错失良机而告终,成为楚汉争霸中的关键转折点。
一、文章总结
《鸿门宴》生动展现了项羽的优柔寡断与刘邦的机智应变,同时也揭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性。文中通过人物对话、行为举止,刻画了项羽的骄傲自大、范增的急躁、刘邦的沉稳以及张良的谋略。这场宴会不仅是一次权力的较量,更是性格与策略的对决。
二、原文及翻译对照表
| 原文 | 翻译 |
| 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项羽。 | 刘邦带领一百多名骑兵前往鸿门,去见项羽。 |
| 项羽曰:“此沛公之志也。” | 项羽说:“这是刘邦的志向啊。” |
|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 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并举起佩戴的玉玦示意三次。 |
| 项王默然不应。 | 项王沉默不语,没有回应。 |
|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张良问:“估计大王的士兵足以抵挡项王吗?” |
| 曰:“不如也。” | 回答:“不如。” |
| 良曰:“今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沛公有隙。” | 张良说:“现在有人说了些小人的话,让将军与沛公有了隔阂。” |
| 项王大怒,曰:“此沛公之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与人同心,安得此!” | 项王大怒:“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如果不与人同心,怎么能得到这些!” |
| 于是项王乃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 于是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一起喝酒。 |
|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 项王和项伯坐在东边;亚父范增坐在南边;刘邦坐在北边;张良坐在西边陪着。 |
| 范增数目项王,欲击沛公,项王不应。 | 范增多次向项王示意,想攻击刘邦,但项王没有答应。 |
| 良曰:“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张良说:“请让我舞剑助兴,趁机在座位上击杀刘邦。否则,我们都要被俘虏。” |
| 项王许之。 | 项王答应了。 |
| 于是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 于是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刘邦,项庄无法下手。 |
| 于是樊哙从门外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 于是樊哙从门外进来,面对帷帐西侧站立,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竖起,眼睛都睁裂了。 |
|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 项王按着剑跪直身子说:“客人是干什么的?” |
| 樊哙曰:“臣,沛公之参乘也,奉命送沛公至鸿门,不敢与项王争位。” | 樊哙说:“我是沛公的护卫,奉命送沛公到鸿门,不敢与项王争权。” |
| 项王曰:“壮哉!赐之卮酒。” | 项王说:“壮哉!赏他一杯酒。” |
| 则与斗卮酒。 | 就给了他一大杯酒。 |
|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 樊哙拜谢后站起来,一口气喝完了。 |
| 项王曰:“赐之彘肩。” | 项王说:“赏他猪腿。” |
| 则与一生彘肩。 | 就给了他一个生猪腿。 |
| 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 樊哙把盾牌放在地上,把猪腿放在上面,拔出剑来切着吃。 |
|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 项王说:“壮士!——再给他一杯酒。” |
| 重赐之,哙复拜谢。 | 又赏给他一杯酒,樊哙再次拜谢。 |
| 项王曰:“沛公安在?” | 项王问:“沛公在哪里?” |
| 良曰:“沛公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 张良说:“沛公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已经独自离开,回到军营了。” |
| 项王则曰:“此沛公之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 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 |
| 于是项王遂罢,不诛沛公。 | 于是项王就作罢,没有杀刘邦。 |
三、结语
《鸿门宴》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一部充满戏剧性的文学作品。它展示了权力斗争中的智慧与人性,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刘邦的机敏、项羽的犹豫、范增的激进、张良的冷静,都在这一场宴会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