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地利人和出自哪篇古文】“天时地利人和”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常用于强调成功需要具备三个关键因素。然而,很多人并不清楚这句话的出处。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
“天时地利人和”最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这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子在论述军事与政治策略时提出的重要观点。原文中提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意思是说,即使有好的时机(天时),也不如地理位置的优势(地利);而即便是地理优势,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团结一致(人和)。这句话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从历史背景来看,孟子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时期,他主张以仁政治国、以民为本,因此“人和”成为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后世在各种场合中引用这句话,多用来强调团队合作、民心向背的重要性。
二、信息表格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成语名称 | 天时地利人和 |
| 出处 | 《孟子·公孙丑下》 |
| 原文句子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 出处作者 |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 |
| 成语含义 | 强调成功的三大要素:良好的时机、有利的地理条件、以及人心的团结一致。 |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形容团队合作、政策制定、商业竞争等场景,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
| 思想背景 | 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以民为本、仁政治国,“人和”是其思想的核心之一。 |
三、结语
“天时地利人和”虽源自两千多年前的古文,但其内涵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无论是国家治理、企业管理,还是个人发展,都离不开对“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考量。了解其出处,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这句成语的深意,也能更好地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