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第十回】西游记第十回:老鼋知津,悟空问路
在《西游记》第十回中,唐僧师徒四人继续踏上前往西天取经的旅程。这一回主要讲述了他们渡过通天河时遇到的老鼋(即乌龟),以及孙悟空向老鼋询问渡河方法的情节。
一、
本回故事发生在唐僧师徒离开观音院之后,他们来到通天河畔。这里水深流急,无法直接渡河。正当众人犯愁之际,一只老鼋从水中探出头来,主动提出可以帮助他们渡河。但条件是,唐僧要答应他一个要求:帮他问佛祖为何自己身为灵物却不能成仙。
唐僧答应了老鼋的请求。老鼋便驮着师徒四人和马匹渡过了通天河。然而,当他们到达对岸后,老鼋却突然发难,将唐僧和猪八戒一起沉入水中。原来,老鼋并非真心相助,而是想借机报复,因为佛祖曾说它“只因心性不善,不能成仙”。
孙悟空见状,立即与老鼋展开斗法,最终用计将老鼋制服,并救出了唐僧和猪八戒。事后,孙悟空还向老鼋解释了佛祖的原意,老鼋才明白自己的误解,最终放过了他们。
二、关键人物与情节对比表
| 人物 | 角色 | 行为描述 | 情节作用 |
| 唐僧 | 修行者 | 被老鼋驮过河,后被沉入水中 | 推动剧情发展,体现其慈悲心 |
| 孙悟空 | 灵猴 | 与老鼋斗法,救出师父 | 展现智勇双全,保护师父 |
| 猪八戒 | 修士 | 被老鼋拖入水中 | 增加紧张感,推动冲突 |
| 老鼋 | 灵物 | 帮助渡河,后反悔攻击 | 引发冲突,揭示因果 |
| 佛祖 | 佛陀 | 被老鼋质问,解释原因 | 结局点明主题,深化寓意 |
三、主题思想
第十回通过老鼋与唐僧的相遇,揭示了“因果报应”和“心性决定命运”的道理。老鼋因心性不善而不得成仙,最终因一时之怒而险些害人,也反映出人性中的贪婪与报复心理。同时,孙悟空的智慧和勇敢也体现了取经路上的艰难与考验。
结语:
第十回虽篇幅不长,但却包含了深刻的哲理与生动的情节,是《西游记》中不可忽视的一章。它不仅推动了师徒四人的取经之路,也为后续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