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俱焚什么意思】“玉石俱焚”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子犯曰:‘……若不早图,后虽欲为,其将何及?’公曰:‘吾不能也。’于是退之。子犯曰:‘臣请从之。’遂与晋文公会于城濮。……楚师败绩,子玉自杀。晋文公曰:‘……吾不能以私害公,故不敢辞。’于是退之。……楚人既败,晋人又伐郑,郑人惧,乃请盟于晋。晋人许之。……郑人曰:‘……今楚人既败,而晋人又伐我,是玉石俱焚也。’”
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美玉和石头一起烧毁”,比喻好人和坏人一同被毁灭,或好的事物和坏的事物同时遭到破坏,常用来形容在灾难、冲突或极端情况下,双方都受到严重损失,没有一方能幸免。
一、
“玉石俱焚”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色彩的成语,原意是指美玉和石头一起被烧毁,后来引申为在某种情况下,无论善恶、好坏都被一同毁灭。它通常用于描述一种两败俱伤的局面,强调的是整体的毁灭性后果,而不是个别结果。
该成语多用于描写战争、政治斗争、自然灾害等场景中,带有强烈的无奈与惋惜情绪。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玉石俱焚 |
| 出处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
| 字面意思 | 美玉和石头一起被烧毁 |
| 引申含义 | 善恶、好坏一同毁灭;两败俱伤的局面 |
| 使用场景 | 战争、政治斗争、灾难、冲突等情境 |
| 情感色彩 | 悲剧性、无奈、惋惜 |
| 近义词 | 同归于尽、玉石同毁、共赴黄泉 |
| 反义词 | 保全、独善其身、各有胜负 |
| 用法举例 | 在这场战争中,双方都伤亡惨重,可谓玉石俱焚。 |
三、使用建议
“玉石俱焚”虽然表达的是悲剧性的结局,但在实际使用中应根据语境判断是否合适。它更适合用于正式或文学性的场合,如文章、演讲、评论等,不宜用于日常口语中过于随意的表达。
此外,要注意避免误用,比如不要将“玉石俱焚”用于描述单纯的失败或损失,而是要突出“共同毁灭”的意味。
总之,“玉石俱焚”不仅是一个有历史渊源的成语,更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提醒人们在面对冲突和危机时,要尽量避免两败俱伤的结果,追求更加理性和智慧的解决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