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捞针的意思和解释】“大海捞针”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做事非常困难,几乎不可能成功。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民间传说,常被用来比喻在极其广阔的范围内寻找微小目标,或是在没有希望的情况下做徒劳的努力。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大海捞针 |
拼音 | dà hǎi lāo zhēn |
词性 | 动词性成语 |
含义 | 比喻在极广的范围中寻找极为渺小的事物,或指事情非常困难,难以实现。 |
出处 | 源于民间故事,具体出处不详,常见于明清小说及现代文学中。 |
用法 | 常用于描述任务难度极高,几乎无法完成的情形。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大海捞针”最早可能源自渔民在茫茫大海中寻找丢失的针的故事。由于针体积小,且在浩瀚的海洋中极难发现,因此用“大海捞针”来形容事情的艰难程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一种比喻,不仅用于实际的寻找行为,也广泛用于形容各种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或愿望。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例句 |
寻找失物 | “他把钱包丢在了地铁上,想找回简直像大海捞针。” |
完成任务 | “公司要求我们在一个月内完成一个庞大的项目,简直是大海捞针。” |
追求梦想 | “她想通过自学成为科学家,这对他来说就像大海捞针一样难。”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成语 |
近义词 | 雪中送炭、海底捞月、无济于事 |
反义词 | 轻而易举、手到擒来、事半功倍 |
五、总结
“大海捞针”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常用于强调事情的艰巨性和成功率极低。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也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表达了人们对挑战和困难的深刻理解。虽然听起来有些消极,但有时也能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持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