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肋是什么意思】“鸡肋”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意是指鸡的肋骨,肉少而无味。后来常用来比喻事情或事物虽有表面价值,但实际意义不大,可有可无,难以取舍。
在日常生活中,“鸡肋”常用于形容那些看似重要、实则无用的事物或行为,比如一些形式主义的工作、没有实际效果的政策等。它也常被用来表达对某种事物的无奈或轻视。
“鸡肋”一词源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曹操的典故,原本指鸡的肋骨,肉少味淡。后引申为事物虽有其存在价值,但作用不大,难以取舍。该词常用于批评某些无实际意义的行为或事物,强调其“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特点。
鸡肋含义总结表: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称 | 鸡肋 |
拼音 | jī lè |
出处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
原意 | 鸡的肋骨,肉少味淡 |
引申义 | 比喻事物虽有存在价值,但实际意义不大,难以取舍 |
使用场景 | 批评形式主义、无用之事、可有可无的决策等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网络语言、评论、文章中,表达对某事的无奈或轻视 |
同义词 | 无用之物、多余之物、可有可无 |
反义词 | 有用之物、关键之举、核心内容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鸡肋”不仅是一个词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提醒人们在面对复杂选择时,要理性判断事物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