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常模参照性评】常模参照性评价(Norm-Referenced Assessment)是一种以群体表现为基础,用来衡量个体在某一特定群体中的相对位置的评估方式。它关注的是个体与他人之间的比较,而不是个体是否达到了某种既定的标准或目标。这种评价方法常用于选拔、排名或分类等场景中。
一、
常模参照性评价的核心在于“相对比较”。它通过将个体的表现与一个特定群体(如学生、考生、员工等)进行对比,来确定该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例如,在考试中,如果一个学生的成绩高于平均分,那么他可能被归类为“中上水平”;而如果他的成绩低于平均分,则可能被视为“中下水平”。
这种评价方式的优点是能够清晰地反映出个体在群体中的相对优势和劣势,便于进行排名或筛选。但其缺点是容易受到群体整体水平的影响,即如果整个群体水平较高,即使个体表现不错,也可能显得不够突出。
二、表格形式展示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常模参照性评价是根据个体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进行评估的一种方法。 |
核心思想 | 强调个体与群体的比较,而非与标准的比较。 |
适用场景 | 考试排名、招聘筛选、班级评比等需要相对位置判断的场合。 |
优点 | - 可以清晰反映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 - 适用于选拔和分类 |
缺点 | - 易受群体整体水平影响 - 不适合衡量个体是否达到标准 |
举例说明 | 如高考成绩按分数段划分,高分者排在前面,低分者排在后面。 |
与标准参照性评价的区别 | 标准参照性评价关注是否达到既定标准,而常模参照性评价关注个体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 |
三、总结
常模参照性评价是一种基于群体表现的评估方式,适用于需要对个体进行相对排序的场景。虽然它能有效反映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公平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