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原文及翻译注释】《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篇经典篇章,讲述了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时期,项羽与刘邦在鸿门(今陕西临潼)的一次重要会面。这场宴会表面上是和解的象征,实则暗藏杀机,最终因项羽的优柔寡断而让刘邦逃脱,为后来的楚汉战争埋下伏笔。
一、
鸿门宴是秦末群雄争霸中的关键事件之一。刘邦先入关中,欲称王,项羽则拥兵四十万,势压刘邦。范增建议除掉刘邦,但项羽犹豫不决。刘邦在张良、樊哙等人协助下,亲赴鸿门谢罪,以示无害。席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幸得项伯阻拦,刘邦得以脱身。此战虽未爆发,却决定了楚汉势力的走向。
二、原文、翻译与注释对照表
| 原文 | 翻译 | 注释 |
|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 刘邦驻扎在霸上,没有机会与项羽见面。 | “沛公”指刘邦;“霸上”是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附近。 |
| 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曰:“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 范增劝项羽攻击刘邦,说:“我观察他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五彩斑斓,这是天子的气象,应赶快攻击,不要错过时机!” | “亚父”是范增的尊称;“五采”即五种颜色,象征天命。 |
|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 项羽当天就留下刘邦一起喝酒。 | 表明项羽对刘邦有所防范,但仍试图拉拢。 |
|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 范增多次用眼神示意项羽,举起玉玦三次,项羽却沉默不语,没有回应。 | “玉玦”是玉制的环形佩饰,古代表示决断的信物。 |
|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项庄舞剑,意图刺杀刘邦。 | 隐喻暗藏杀机,表面是娱乐,实则图谋不轨。 |
|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 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刘邦,项庄无法下手。 | 项伯是项羽的叔父,暗中保护刘邦。 |
| 沛公从百余骑,驱驰至鸿门,见谢项羽。 | 刘邦带着一百多名骑兵,迅速赶到鸿门,向项羽谢罪。 | 刘邦主动认错,表现出谦卑态度。 |
| 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 项羽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到这一步?” | 项羽将责任归咎于曹无伤,显示其自负心理。 |
| 于是项王乃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 于是项羽当天就留下刘邦一起喝酒。 | 再次表明项羽对刘邦的态度摇摆不定。 |
三、总结分析
《鸿门宴》不仅是一场政治博弈,更是一次人性的考验。项羽虽有勇力,却缺乏决断;刘邦虽弱小,却懂得权谋。这一事件揭示了权力斗争中“智”与“勇”的较量。鸿门宴的结果,不仅影响了楚汉战争的局势,也成为后世研究历史、政治、人性的经典案例。
通过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关键时刻,一个决定可能改变整个历史进程。刘邦的机智、项羽的犹豫,都成为后人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