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简介】“完璧归赵”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典故之一,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个成语讲述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文臣蔺相如奉命将和氏璧送往秦国,面对强权与威胁,他凭借智慧和勇气,成功保全了赵国的国宝,并最终将其完整带回赵国的故事。此事件不仅展现了蔺相如的机智与忠诚,也体现了赵国在外交上的坚定立场。
一、故事简要总结
战国时期,赵国得到一块稀世珍宝——和氏璧。秦昭襄王得知后,假意以十五座城池为交换,向赵国索要和氏璧。赵国大臣们担心秦国失信,不敢轻易答应。最终,赵王派宦官缪贤推荐的蔺相如出使秦国。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发现秦王并无诚意,便以“璧有瑕,请指示”为由,拿回玉璧,当众揭露秦王的虚伪。随后,他要求秦王斋戒五日,借机派人将玉璧送回赵国。待秦王斋戒完毕,蔺相如才前往交还玉璧,并表明赵国已做好准备,若秦王失信,赵国将不惜一战。
秦王虽怒,但因忌惮赵国实力,最终未敢轻举妄动,蔺相如因此得以安全返回赵国,完成了“完璧归赵”的壮举。
二、关键人物与事件对照表
| 人物 | 身份 | 在事件中的作用 |
| 蔺相如 | 赵国文臣 | 奉命出使秦国,成功保全和氏璧并返回赵国 |
| 秦昭襄王 | 秦国君主 | 假意以城换璧,后因畏惧赵国而未加害蔺相如 |
| 赵王 | 赵国国君 | 派遣蔺相如出使,信任其能力 |
| 和氏璧 | 稀世珍宝 | 故事的核心物品,象征国家尊严 |
| 缪贤 | 赵国宦官 | 推荐蔺相如出使秦国 |
三、成语含义与启示
“完璧归赵”原意是“把完整的玉璧归还给原主”,现多用来比喻将东西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也可引申为维护国家尊严、不畏强权的精神象征。
这一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代士人的智慧与气节,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强权时,应保持冷静、勇敢与智慧,才能保护自身利益与尊严。
结语:
“完璧归赵”不仅是历史上的一个精彩篇章,更是中华文化中关于忠诚、智慧与外交策略的经典范例。它至今仍被广泛引用,作为激励人们在困境中坚持原则、勇于担当的典范。


